看到从衣角里露出的小脚丫,爸爸妈妈们的心都要化了。出生后3个月左右的宝宝,小脚形状胖乎乎圆嘟嘟,和大人的脚有很大的差异。宝宝的小脚在出生后需要怎样的发育与成长,才能从地面站稳,开始学会走路和跑步呢?
关西大学人类健康学部的河端教授是这样回答的。
“首先让我们从‘骨骼生长’开始说起。虽然不太为人所知,但骨骼的生长并不意味着从骨骼的顶端部开始伸长。长在骨骼内的被称为“骨端软骨板”的软组织细胞在摄取营养素之后,骨骼才会变大并伸展开来。当然小宝宝的脚上也有很多骨端软骨板,所以小脚也是不能承重的。如果让宝宝的脚承担很大的负重的话,就有可能造成骨骼变形。父母总是很期待孩子快快长大,让宝宝过早学习站立和行走,这样其实可能会对脚骨骼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的。所以,请不要急着让宝宝去练习,慢慢地,顺其自然就好!(河端教授)
常常听到“我家孩子10个月就站起来了”或者“1岁前就学会走路了”的话,可能新手爸爸妈妈会觉得同样年龄和月龄,别人家宝宝都会走路了,自家宝宝却还在爬行,非常着急。其实,成长有个人差异是理所当然的,慢慢成长的话,对之后的发育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另外,根据教授的说法,为了让宝宝能很好地走路,“爬行也是不可缺少的”。爬行可以加强筋骨、锻炼腹肌、背肌、手臂等上半身肌肉,培养平衡感及提高神经反射能力。
“宝宝在学会了走路之后,那基本上就不会再爬行了,所以在爬行时期锻炼上半身的肌肉是十分重要的。事实上,爬行期很长的孩子,走路会更稳,所以不容易摔倒。”(河端医生)
另外,小宝宝的腿看上去有些弯曲,膝盖也朝向外侧,看起来像O型脚,那是因为骨盆和股骨的连接部分还未发育完善。到了小学低年级的时候,膝盖就会朝向正面,脚后跟和胫骨(小腿骨)也会笔直地长在一起了。
“之所以说婴儿和生长期孩子的鞋很重要就是因为身体还没发育完全。顺便说一下,骨骼的“骨端软骨板”地消失,和停止成长一般是在15岁到18岁之间。换句话说,那里就是成长期的“出口(就是成长的结束期)”。希望父母们能知道“孩子成长的出口”在哪,在成长期里引导他们正确的行走。如果骨骼变形的话,会影响到骨骼和身体的动作。“(河端教授)
河端教授说,在充分爬行之后,能开始走路的话,接下来就让宝宝多赤脚走路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现在就让教授一边讲解“脚后跟和脚底的作用”一边来说明吧!
“人类脚后跟的骨头比其他动物要大、而且更发达,因为它是两只脚支撑着整个身体重量的承重结构。而且,脚底是站立时人类身体中唯一经常接触地面的部分,所以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很发达。婴儿通过从脚底传来的压力感(被挤压的感觉)会刺激大脑来培养平衡感,为了获得更直接的压力感觉,让婴儿赤脚走路更好”(河端教授)
一边保持平衡一边行走和活动时所需要的平衡感,是脚底的感觉和眼睛看到的、还有内耳的感觉这三点结合在一起所发挥出功能。——刚开始站立行走的小宝宝的脚掌被脂肪包裹着,虽然很不稳定,但是会一点点开始用脚的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抓着地面走路,慢慢地就能越走越稳。